您當前的位置: 湖南自考網 > 成人高考 > 成考本科資料 > 生態(tài)學 > 文章詳情

成考專升本生態(tài)學:第三章種群生態(tài)復習資料及同步練習第三節(jié)

2018-08-22 11:37:56
來源:湖南自考生網

以下成考專升本生態(tài)學第三章種群生態(tài)復習資料及同步練習第三節(jié)由湖南自考生網88pqcp.com收集、提供。更多復習資料及同步練習,可在我辦網站成人高考”欄目中查看。

第三章種群生態(tài)

復習內容

第三節(jié)種內、種間關系

生物在自然界長期發(fā)育與進化的過程中,出現了以食物、資源和空間關系為主的種內與種間關系。生物的種內與種間關系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但過去人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多局限于從光、溫、水及養(yǎng)料的競爭等方面去考慮。隨著科學技術進步,這方面的研究亦愈來愈深入。大量的事實表明,生物的種內與種間關系除競爭作用外,還包括有多種作用類型,是認識生物群落結構與功能的重要特性。一般而言,同一種群內個體間的聯系比同另一種群個體間的聯系更為密切。

一、種內關系

在種內關系方面,動物種群和植物種群的表現有很大區(qū)別,動物種群的種內關系主要表現為等級性、領域性、集群和分散等行為上;而植物種群則不同,除了有集群生長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個體之間的密度效應。

1.植物的密度效應

植物的密度效應反映在產量和死亡率上。在一定時間內,當種群的個體數目增加時,就必定會出現與鄰接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稱為密度效應或鄰接效應。種群的密度效應是由矛盾著的兩種相互作用決定的,即出生和死亡、遷入和遷出。凡影響出生率、死亡率和遷移的理化因子、生物因子都起著調節(jié)作用,種群的密度效應實際上是種群適應這些因素綜合作用的表現。作為構件生物,植物生長的可塑性很大,這種可塑性一方面表現在個體的生長對外部非生物環(huán)境的響應,另一方面與群體其他個體之間共存狀態(tài)有密切關系。如在植物稀疏和環(huán)境條件良好情形下,枝葉茂密,構件數很多;相反,在植株密生和環(huán)境不良的情況下,可能只有少數枝葉,構件數很少。植物的這種效應,已發(fā)現有兩個特殊的規(guī)律,即“最后產量恒值法則”和“一2/3自疏法則”。

(1)最后產量恒值法則

在一定范圍內,當條件相同時,不管種群的密度如何,其最后產量差不多總是一樣的。對車軸草,按不同播種密度種植,在同等肥力的地方,并不斷觀察其產量,發(fā)現62天后產量和密度呈正相關,但最后的l81天產量與密度變化無關,即在很大播種密度范圍內,其最終產量是相等的??捎媚P兔枋鰹椋?/span>

Y-W×d=C

式中,Y為總產量,W為平均每株重,d為密度,C為常數。

最后產量平衡現象的生物學意義是:在稀疏種群中的每一個個體都很容易獲得資源和空間,生長狀況好,構件多,生物量大;而在密度高的種群中的個體,由于葉子相互重疊,根系在土壤交錯,對光、水和營養(yǎng)等的競爭激烈,個體生長率降低,個體變小,從而更合理地利用資源。

  (2)一2/3自疏法則

  隨著播種密度的提高,種內對資源的競爭不僅影響到植株生長發(fā)育的速度,也影響到植株的存活率。在高密度的樣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種群出現“自疏”現象。由于產量恒定,隨著種群中單株的增重必然出現密度下降,其關系可表述為:

 

式中,W為平均每株重,d為密度,C、a為常數。兩邊取對數,www.zikao sw.com表示為密度與單株平均重的關系:

lgd=lgC—algW

英國生態(tài)學家J.L.Harper等對黑麥草的研究發(fā)現,自疏斜率a為一2/3,White等對80多種植物的自疏作用進行測定,都表現出一2/3自疏現象。

“最終產量衡值法則”和“一2/3自疏法則”都是經驗法則,對后者,尚未有圓滿的解釋。對于動物、植物都存在種群數量變化的密度制約,可以分為如下幾種情況:

①種內競爭食物或領地,如植物對光、養(yǎng)分、水分的競爭;動物對領地、食物、鳥對巢穴的競爭等,種群密度越大,食物與領地的競爭越激烈。

②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反饋控制作用。捕食者與獵物之間的反饋控制作用,捕食者隨獵物種

群的增長而增加,當捕食者種群達到一定程度時,獵物種群就顯得不足,繼續(xù)捕食,獵物急劇下降,反過來又限制了捕食者的種群數量。

③致病病原菌和寄生生物種群的影響,它們隨著被感染生物或寄主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2.動物的領域性和社會等級

(1)領域性

領域是指由個體、家庭或其他社群單位所占據的,并積極保衛(wèi)不讓同種其他成員侵入的空間。

保衛(wèi)領域的方式很多,如以嗚叫、氣味標志或特異的姿勢向入侵者宣告具領主的領域范圍;以威脅或直接進攻驅趕入侵者等,稱為領域行為。具領域性的種類在脊椎動物中最多,尤其是鳥獸,這些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最復雜。但某些節(jié)肢動物,特別是昆蟲也具領域性。保護領域的目的主要是保證食物資源,營巢地,從而獲得配偶和養(yǎng)育后代。對各類動物的領域性表現、領域大小及其動態(tài)、行為和標記方式,以及與環(huán)境因素間的關系等方面已有很多研究,文獻十分豐富。

  (2)社會等級

  社會等級是指動物種群中各個動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順序的等級現象。社會等級形成的基礎是支配行為,或稱支配一從屬關系。例如家雞飼養(yǎng)者很熟悉雞群中的彼此啄擊現象,經過啄擊形成等級,穩(wěn)定下來后,低級的一般表示妥協(xié)和順從,但有時也通過再次格斗而改變順序等級。穩(wěn)定的雞群往往生長快,產蛋也多,其原因是不穩(wěn)定雞群中個體間經常的相互格斗要消耗許多能量,這是社會等級制在進化選擇中保留下來的合理性的解釋。社會等級優(yōu)越性還包括優(yōu)勢個體在食物、棲所、配偶選擇中均有優(yōu)先權,這樣保證了種內強者首先獲得交配和產后代的機會,所以從物種種群整體而言,有利于種族的保存和延續(xù)。

社會等級和領域性這兩類重要的社會性行為,與種群調節(jié)有密切聯系。美國生態(tài)學家V.C.

Wyhne.Edwards提出的種群行為調節(jié)學說的基礎就是這種社會性行為與種群數量的關系。當動物數量上升到很高時,全部最適的棲息地被優(yōu)勢個體占滿。隨著密度增高,沒有領域或沒有配偶的從屬個體比例也將增加,它們最易受不良天氣和天敵的危害,這部分(稱為剩余部分)比例的增加意味著種群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限制了種群的增長。相反,當種群密度下降時,這部分比例也隨之降低,種群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上升,促進了種群的增長。

總之,動物從單體的生活到社會性生活之間,有一系列的過渡類型,集群的性質和程度千差萬別,即使同一種生物其集群形式也往往隨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

二、種間關系

種間相互關系包括競爭、捕食、共生、寄生、他感作用等,它是構成生物群落的基礎,所以種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是種群生態(tài)學之問的界面。

  1.競爭

  競爭是指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相互妨害作用。競爭的對象可能是食物、空間、光、礦質營養(yǎng)等。有時,競爭表現得非常明顯,如一個物種直接排擠另一個物使其得不到資源;有時,競爭表現得比較微妙和隱蔽,如植物之間借助于它們的根系和分泌異株克生物質而互相競爭水分,又如吃相同食物的動物往往在不同的時間外出覓食,有的白天取食,有的夜晚取食。競爭的結果可能是:兩個物種群形成協(xié)調的平衡狀態(tài);或者一個種群取代另一個種群;或者一個種群將另一個種群趕到別的空間中去,從而改變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種群結構。一般可把競爭區(qū)分為干擾競爭和利用競爭兩種類型。

干擾競爭指一種生物借助行為排斥另一種生物,使其得不到資源。干擾競爭的例子很多,如動物的斗毆。再如生活在美國西北部沼澤地中的兩種鳥——紅翅鶇和黃頭鶇。每年的繁殖季節(jié),紅翅鶇雄鳥都在黃頭鶇到來之前大約一個月,就在沼澤地外圍較淺地帶建立自己的領域,但當體型較大的黃頭鶇到來以后,黃頭鶇便開始在水較深和植物較少的沼澤中央地區(qū)建立領域。由于黃頭鶇的排擠,紅翅鶇已建立的十幾個領域就不得不進一步向沼澤外圍退縮。

利用競爭指一種生物所利用的資源對另一種生物來說非常重要,亦即兩種生物同時競爭利用同一種資源。例如在很多生境中,螞蟻和嚙齒類動物都以植物種子為食。經過分別去除試驗,當試驗區(qū)中的螞蟻全被去除,嚙齒動物數量增加;當試驗區(qū)中的嚙齒動物全被去除,螞蟻群數量將增加。說明嚙齒動物的存在減少了螞蟻群的數量,而螞蟻的存在也降低了嚙齒動物的密度。

種間的競爭強度與親緣關系遠近、生活型、生活習性的不同而有差別。近親種個體間、同一生活型間,生態(tài)習性相近、生態(tài)位重疊的生物種之間的競爭激烈;競爭的結局可能是兩個種群形成協(xié)調的平衡調節(jié);或者一個種群取代另一個種群;或者一個種群將另一個種群趕到別的空間中去;或者產生生態(tài)位分離,如空間分離、食性分離、活動行為分離等,從而改變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種群結構。

前蘇聯生態(tài)學家高斯(Gause)用實驗方法觀察兩個物種之間的競爭現象,并提出競爭排除原理(也叫高斯原理):即在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兩個生態(tài)位相同的物種不可能經久地共存在一起。競爭排除原理告訴我們,如果兩個物種的生態(tài)位相似,那么在進化過程中必然會發(fā)生激烈的種間競爭,競爭的結果從理論上可以向兩個方向發(fā)展:一是一個物種完全排擠掉另一個物種;一是使其中一個種占有不同的空間(地理上分隔),吃不同食物(食性上的轉化),或者他生態(tài)習性上的分隔(如運動時間的分隔),通常稱為生態(tài)隔離,也可使兩種之間形成平衡而共存。后人根據高斯排除原理提出三條推論。即:

①在一個穩(wěn)定群落中,占據相同生態(tài)位的兩個物種,其中必有一個物種終將被消滅;

②在一個穩(wěn)定群落中,沒有任何兩個物種是直接競爭者;

③群落是一個生態(tài)位分化了的系統(tǒng),種群之間趨于相互補充,而不是直接的競爭。

美國學者Lotka和意大利學者Vohrrra分別獨立地提出了描述種問競爭的模型,該模型是在Lo-gistiC方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即假定有兩個物種,當它們單獨生長時,其增長形式符合邏輯斯締模型。www.zi kaosw.com如果將這兩種放置在一起,它們發(fā)生競爭時,物種1和物種2的競爭系數為a和β(a表示物種1的環(huán)境中,每存在一個物種2的個體,對于物種l的效應,β表示物種2的環(huán)境中,每存在一個物種1的個體,對于物種2的效應),并假定兩種競爭者之間的競爭系數保持穩(wěn)定,則物種l、物種2在競爭中的種群增長方程為:

 

式中,Nl、N2分別為兩個物種的種群數量;Kl、K2分別為兩個物種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r1,r2分別為兩個物種種群增長率。

從理論上講,兩個物種競爭的結果是由兩個種的競爭系數a、β、KlK2比值的關系決定的,可能有以下4種結果:

  ①a>K1K2β>K2Kl,兩個物種都可能獲勝;

  ②a>K1K2β< K2Kl,物種1將被排斥,物種2取勝;

  ③a< K1K2β> K2Kl,物種2將被排斥,物種1取勝;

  ④a< K1K2β< K2Kl,兩個物種共存,達到某種平衡。

  高等植物種群混合栽培或培養(yǎng)時所表現出的競爭結果都可以用Lotka-Volterra競爭方程來說明。

  2.捕食

  從廣義的概念,捕食指所有前一營養(yǎng)級的生物取食和傷害后一營養(yǎng)級的生物的種間關系。廣義的捕食包括:

①傳統(tǒng)捕食,指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或其他食肉動物;

②植食,指動物取食綠色植物營養(yǎng)體、種子和果實;

③擬寄生,指昆蟲界的寄生現象,寄生昆蟲常常把卵產在其他昆蟲(寄主)體內,待卵孵化為幼蟲以后便以寄主的組織為食,直到寄主死亡為止;

  ④同種相殘,這是捕食的一種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獵物均屬同一物種。

  理論上,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變動是相關的。當捕食者密度增大時,被捕食者種群數量將被壓低;而當被捕食者數量降低到一定水平后,必然又會影響到捕食者的數量,隨著捕食者密度的下降,捕食壓力的減少,被捕食者種群又會再次增加,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反饋調節(jié)。

  假定捕食者和被食者共存于一個有限的空間內,那么被食者的種群增長率就會因有捕食而降低,這個降低因素還隨捕食者密度而變化,因此被食者的種群方程可描述為:

dN/dt=(r1aP)N

式中,N為被捕食者密度,rl為被捕食者在沒有捕食者時的瞬時增長率。a是測量捕食壓力的常數,即平均每一捕食者捕食獵物的常數??梢栽O想如果a=0,那么一aPN這一項等于零,那就表示被食者完全逃脫了捕食者的捕食。a值越大,就表示捕食者對于被食者的壓力越大。因此,a可以被稱為捕食壓力常數。

同樣,捕食者種群的增長率也將依賴于被食者的種群密度,捕食者種群方程可描述為:

dp/dt=(一r2+βN)P

式中,P為捕食者密度,r2為捕食者在沒有被食者時的瞬時死亡率,β是測度捕食者利用被食者而轉化為更多的捕食者的效率常數。這個值越大,捕食效率越大,對于捕食者種群的增長的效應也就越大。因此,β可以稱為捕食效率常數。

   在一個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一般保持著平衡,否則生態(tài)系統(tǒng)就不能存在。如果捕食者和寄生者對獵物和寄主的有害影響過分,則會導致一個和兩個種群滅絕。因此slobodkin提出了所謂的“精明的捕食者”觀點,這一觀點認為:捕食者在進化過程中能夠形成自我約束能力,對獵物不造成過捕。它只捕食被食種群中將要死亡的年老個體和生產力小的幼年個體以及由于疾病等原因比較衰弱的個體,而不大可能捕食正當繁殖年齡的青壯年個體,因為這些個體的死亡將會減少被食者種群的生產力,不利于捕食種群自身的后續(xù)發(fā)展。人類利用生物資源,從某種意義上講與捕食者利用被食者是相似的。但人類在利用許多生物資源時,往往利用過度,使許多生物資源面臨滅絕和破壞,因此學學精明的捕食者對人類自身的生存是很有必要的。

3.共生

廣義的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1)偏利共生

偏利共生指的是共生的兩種生物,一方得利,對另一方無害。偏利共生可分為長期性和暫時性的。例如,某些植物以大樹作為附著物,借以得到適宜的陽光和其它生活條件,但并不從被附生樹上吸取營養(yǎng)。在一般情況下,對被附著的植物不會造成傷害,它們之間構成了長期性的偏利共生關系。

但如附生植物太多也會妨礙被附植物的生長,這正說明生物種間相互關系類型的劃分不是絕對的。

暫時性偏利共生是一種生物暫時附著在另一種生物體上以獲得好處,但并不使對方受害。例如,林間的一些動物和鳥類,在植物上筑巢或以植物作為隱蔽所等。

(2)原始合作

原始合作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彼此都有所得,但二者之間不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如果解除這種關系,雙方都能正常生存。??图木有肥腔セ莸闹樱?讨诩木有返穆輾ど?,被寄居蟹帶來帶去,使它能更有效地捕捉食物,而??糜卸镜拇碳毎麨榧木有诽峁┍Wo,使其不易遭到天敵的攻擊。蚜蟲和螞蟻的互惠關系也到處可見。螞蟻喜吃蚜蟲分泌的蜜露,并把蜜露帶回巢內喂養(yǎng)幼蟻。有時,螞蟻用觸角撫摸蚜蟲,讓蚜蟲把蜜露直接分泌到自己的口中。同時,螞蟻精心保衛(wèi)蚜蟲,驅趕和殺死蚜蟲的天敵,有時還把蚜蟲銜人巢內加以保護。

(3)互利共生

互利共生指兩個生物種群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互相得益。共生的結果使得兩個種群都發(fā)展得更好,互利共生常出現在生活需要不相同的生物之問。如異養(yǎng)生物完全依賴自養(yǎng)生物獲得食物,而自養(yǎng)生物又依賴異養(yǎng)生物得到礦質營養(yǎng)或生命需要的其他功能。又如豆科植物與根瘤菌共生,豆科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產物供給根瘤菌以生活物質和能量,而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氣中游離的氮素,改善豆科植物的氮素營養(yǎng)。

兩種生物的互利共生,有些是兼性的,即一種從另一種獲得好處,但并未達到離開對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專性的,專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單方專性和雙方專性。生物界中的互利共生具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如裂唇魚專吃一些魚類口腔和鰓部的寄生物,起著清潔工的作用,而笛鯛則成為清潔站的“顧客”;有花植物和傳粉動物的互利共生;動物消化道中的互利共生;高等植物與真菌的互利共生(菌根);生活在動物組織或細胞內的共生體等。

互利共生的數字模型可用以下方程表示:

4.寄生

一種從另一種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物質獲取營養(yǎng)并造成對宿主危害,稱為寄生。更嚴格地說,寄生物從較大的宿主組織中攝取營養(yǎng)物,是一種弱者依附于強者的情況。捕食者通常殺死獵物,而寄生者多次地攝取宿主的營養(yǎng),一般不“立即”或直接殺死宿主。寄生蜂將卵產在昆蟲幼蟲內,隨著發(fā)育過程逐步消耗宿主的全部內臟器官,最后剩下空殼,一般稱為擬寄生物。擬寄生是一種介于寄生和捕食之間的種間關系。

把寄生物分成微型和大型兩類是從種群生態(tài)學出發(fā)的。微寄生物直接在宿主體內增殖,多數生活于細胞內,如瘧原蟲、植物病毒等;大寄生物在宿主體內生長發(fā)育,但其增殖要通過感染期,從一個宿主機體到另一個,多數在細胞間隙(植物)或體腔、消化道等生活,例如蛔蟲。營寄生的有花植物可明顯地分為全寄生和半寄生兩類,前者缺乏葉綠素,無光合作用能力,因此營養(yǎng)全來源于宿主植物,如大花草。

后者能營光合作用,但根系發(fā)育不良或完全沒有根,在沒有宿主時停止生長,例如小米草。

寄生物和宿主種群數量動態(tài)在某種程度上與捕食者和獵物的相互作用相似,隨著宿主密度的增長,宿主與寄生物的接觸勢必增加,造成寄生物廣泛擴散和傳播,宿主種群中的流行病將不可避免。

流行病的結果使宿主大量死亡,未死亡而存活下的宿主往往形成具有免疫力的種群;密度的下降也減少了與寄生物接觸的強度,于是流行病趨向于熄滅。宿主密度因流行病死亡劇減量變動的新的周期數量變動與一種病毒感染率的相互關系,證明致病性病毒是宿主種群周期性動態(tài)的重要原因。流行病學是當今十分吸引生態(tài)學家的一個領域。醫(yī)學上豐富的記錄,還有農作物疾病的流行記錄,提供了寶貴的素材,是發(fā)展生態(tài)學理論的基礎。www.zi kaosw.com

  5.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也稱化感作用,是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學物質,對自身或其他種群發(fā)生影響的現象,植物的這種分泌物質稱化感作用物質,主要是一些生物堿、酚類、萜類和醌類化合物,是植物界種間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植物通過揮發(fā)、根分泌、雨水淋溶和殘體分解等途徑釋放化感作用物質,對其周圍植物的生長產生抑制效應。如冬黑麥對小麥、向日葵對蓖麻、番茄對黃瓜都有抑制作用。美國加州沿海矮灌木叢林,能分泌揮發(fā)性萜類化合物,使灌木叢邊緣數米內形成無草帶,如同微生物培養(yǎng)中常見的抑菌圈。

植物分泌物對種問組合的促進和抑制作用,對于作物的問、混、套作,造林樹種的選擇、搭配、組合等都有極其重要的實踐意義。據研究,榆樹與櫟樹,白樺與松樹,松樹與云杉是相互抑制,相互對抗的,所以不能種在一起。又如胡桃不能和蘋果種在一起,因胡桃葉能分泌大量胡桃醌對蘋果起毒害作用,胡桃樹周圍也不能播種番茄、馬鈴薯;蘋果樹旁邊不要種玉米,因為玉米對蘋果根的分布也產生不利的作用。其他如洋蔥和甜菜,蕪菁和番茄,番茄和黃瓜,冬黑麥和小麥之間也有抑制作用。

而洋蔥和食用甜菜,馬鈴薯和菜豆,小麥和豌豆種在一起則有相互促進作用。此外,由于某些植物種的分泌物還具有殺菌作用,所以當這些植物種群與另一些植物種群生長在一起時有防治病蟲害的功效,如檸檬、蔥、蒜就有這種殺菌作用。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使后代產生更多的變異類型的是        。( ?。?/span>

A.無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D.孤雌生殖

2.生物進行有性生殖,留給后代的基因組是無性生殖的        ( ?。?/span>

A.一倍  
B.二倍

C.三倍
D.一半

3.從行為上看,社會等級高的優(yōu)勢個體        。(  )

A.攻擊性弱
B.攻擊性強

C.沒有打斗經驗

D.體重大

  4.如果兩個種群彼此發(fā)生有害影響,這種關系是        。’( ?。?/span>

A.競爭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5.能殺死宿主的寄生叫        。( ?。?/span>

A.全寄生
B.兼性寄生

C.專性寄生
D.擬寄生

6.附生植物與被附生植物是一種典型的        關系。( ?。?/span>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合作
D.負相互作用

  7.一種從另一種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物質獲取營養(yǎng)并造成對宿主危害,這一現象稱為

          。( ?。?/span>

  A.捕食
B.競爭
C.寄生

D.偏利共生

  8.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形成的根瘤,它們的這種關系屬于        。( ?。?/span>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協(xié)作
D.負相互作用

  9.若缺少一方,另一方不能生存,這樣的兩個種群間的關系是        。( ?。?/span>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偏利共生
D.偏害

  10.腔腸動物物附著在寄居蟹背上,當寄居蟹在海底爬行時,擴大了腔腸動物的覓食范圍,同時,腔腸動物的刺細胞又對蟹起著偽裝和保護作用。寄居蟹和腔腸動物的這種關系為

        。( ?。?/span>

A.互利共生
B.偏利共生

C.原始協(xié)作

D.負相互作用

ll.兩種動物間的斗毆屬于        。( ?。?/span>

A.捕食

B.干擾競爭
C.利用競爭
D.他感作用

1 2        的結果使得兩個種群都發(fā)展得更好。( ?。?/span>

A.共生
B.競爭
C.捕食

D.寄生

  13.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有一種具有芳香味的灌木群落,能分泌出揮發(fā)性萜,使灌叢邊緣數米內形成無草帶,如同微生物培養(yǎng)中常見的抑制圈。這種作用屬于        。( ?。?/span>

A.競爭
B.捕食
C.寄生

D.他感作用

14.種群的密度制約作用        。(  )

A.不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
B.改變環(huán)境容納量

C.是一種災變性因素
D.跟氣候因素有關

15.下列因子中,屬于非密度制約因子的是        。( ?。?/span>

A.鳥對筑巢位置的競爭
B.動物對食物的競爭

C.干旱
D.植物對光的競爭

二、填空題

1.種內互作包括種群的領域性和        。

2.有關植物種群密度效應的兩條定律是                

3.動物種群中各個動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順序的等級現象稱為        。

  4.根據競爭的作用方式,可將競爭區(qū)分為                兩類。

  5.競爭排斥原理又稱        

  6.廣義的共生包括                        。

  7.植物分泌毒素抵抗微生物入侵稱為        

  8.植物分泌化學物質對其他植物的影響稱為        。

  9.通常把影響種群密度的調節(jié)作用分為                兩種。

  10.自動調節(jié)學說又將種群調節(jié)分為                        。

三、簡答題

  1.簡述種群調節(jié)學說。

  2.簡述高斯競爭排除原理及其推論。

  3.簡述捕食的概念及形式。

四、論述題

  試述生物的種間關系。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B2.D3.B4.A5.D6.B7.C8.A9.B

10.Cll.Bl2.Al3.Dl4.Al5.C

  二、填空題

1.社會等級

2.最后產量恒值法則一2/3自疏法則

3.社會等級

4.干擾競爭利用競爭

5.高斯原理

6.偏利共生原始合作互利共生

7.抗毒作用

8.他感作用

9.密度制約作用非密度制約作用

10.行為調節(jié)內分泌調節(jié)遺傳調節(jié)

  三、簡答題

1.種群調節(jié)是通過種群本身內在的增長勢和環(huán)境對種群增長的限制這兩個反向力之間的平衡而達到的。種群本身內在增長勢就是種群的內稟增長率,它在不受限制的條件下,對任何種群都可導致指數增長。因此,種群大小主要由氣候、資源、捕食者、寄生者或疾病等環(huán)境因素所決定。

生態(tài)學家提出了許多不同的假說來解釋種群的動態(tài)機制。

(1)氣候學派;(2)生物學派;(3)食物因素;(4)自動調節(jié)學說。

2.(1)競爭排除原理:即在一個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兩個生態(tài)位相同的物種不可能經久地共存在一起。

(2)高斯排除原理提出三條推論:

①在一個穩(wěn)定群落中,占據相同生態(tài)位的兩個物種,其中必有一個物種終將被消滅;

②在一個穩(wěn)定群落中,沒有任何兩個物種是直接競爭者;

③群落是一個生態(tài)位分化了的系統(tǒng),種群之間趨于相互補充,而不是直接的競爭。

3.捕食從廣義的概念看,指所有高一營養(yǎng)級的生物取食和傷害低一營養(yǎng)級的生物的種間關系。

廣義的捕食包括:

①傳統(tǒng)捕食,指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或其他食肉動物;

②植食,指動物取食綠色植物營養(yǎng)體、種子和果實;

③擬寄生,是指昆蟲界的寄生現象,寄生昆蟲常常把卵產在其他昆蟲(寄主)體內,待卵孵化為幼蟲以后便以寄主的組織為食,直到寄主死亡為止;

④同種相殘,這是捕食的一種特殊形式,即捕食者和獵物均屬同一物種。

四、論述題

種間相互關系包括競爭、捕食、共生、寄生、他感作用等,它是構成生物群落的基礎,所以種間的相互關系的研究是種群生態(tài)學之間的界面。

(I)競爭。競爭是指兩種或更多種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相互妨害作用。競爭的結

果可能是:兩個種群形成協(xié)調的平衡狀態(tài),或者一個種群取代另一個種群,或者一個種群將另一個種群趕到的空間中去,從而改變原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生物種群結構。一般可把競爭區(qū)分為干擾競爭和利用競爭兩種類型。

(2)捕食。從廣義的概念,捕食所指所有前一營養(yǎng)級的生物取食和傷家后營養(yǎng)級的生物的種間關系。

(3)共生。廣義的共生包括偏利共生、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4)寄生。一種從另一種的體液、組織或已消化物質獲取營養(yǎng)并造成對宿主危害,稱為寄生。

(5)他感作用。他感作用也稱化感作用,是指由植物分泌的化學物質,對自身或其他種群發(fā)生影響的現象,植物的這種分泌物質稱化感作用物質,主要是一些生物堿、酚類、萜類和醌類化合物,是植物界種間競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植物通過揮發(fā)、根分泌、雨水淋溶和殘體分解等途徑釋放化感作用物質,對其周圍植物的生長產生抑制效應。

更多成考專升本復習資料可查看我辦湖 南自考生網成人高考”欄目。

 

湖南學歷提升報名熱線:
蔣老師QQ咨詢 QQ咨詢

TEL:蔣老師17773102705

2024年自考、成考、網教報名進行中,點擊立即報考咨詢>>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湖南自考生網微信公眾號、客服咨詢號,即時獲取湖南自考、成考、網教最新考試資訊。

  • 湖南自考官方公眾號

    關注公眾號免費拿資料

  • 微信掃一掃咨詢

  • 微信掃一掃咨詢

相關推薦
免責聲明

1、鑒于各方面資訊時常調整與變化,本網所提供的信息僅供參考,實際以考試院通知文件為準。

2、本網部分內容來源于網絡,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系,我們將會及時處理。聯系方式 :QQ(393848300)

3、如轉載湖南自考生網聲明為“原創(chuàng)”的內容,請注明出處及網址鏈接,違者必究!

市區(qū)導航: 長沙市自考  |   株洲市自考  |   湘潭市自考  |   衡陽市自考  |   邵陽市自考  |   岳陽市自考  |   常德市自考  |   張家界自考  |   益陽市自考  |   郴州市自考  |   永州市自考  |   懷化市自考  |   婁底市自考  |   湘西州自考  |  

特別聲明:本站信息大部分來源于各高校,真實可靠!部分內容來自互聯網,僅供參考!所有信息以實際政策和官方公告為準!

湖南求實創(chuàng)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湘ICP備18023047號-2